回想第一次給小朋友上肢體課的我,設計了滿滿的課程,每段時間做什麼安排地豐富有序,開始上課後隨即發現孩子們從充滿樂趣的學習態度,一下子掉到只是應付式地完成老師所要的東西,自主學習的部分卻消失了。雖然依舊完成課程,但我總覺得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被我抹煞了。和我的肢體啟蒙老師談起這件事情,老師只告訴我「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反覆思量了很久,課程設計本身並沒有對錯,它提供了我一個課程目標,我知道這堂課要給孩子們什麼,要將他們「帶往何處」,但在引領的過程中方法和技巧卻相對地重要,要求孩子舉一反三的同時,身為老師的我也要會看情況調整我的方法。
第二次上課時,我改變我的戰略,課程大綱和目標設定依舊,至於方式我設定了2-3樣,並隨時準備「看著辦」,課程上半段很快地照著計畫進行,一直到中間休息喝水時,我仍小心翼翼地觀察孩子們的學習態度是否還留在快樂和主動學習的狀態中。這時候,我發現孩子們喝了水進教室後,開始玩起相互追逐的遊戲,腦袋中靈光一閃,下一段的課程我立刻將跑步競逐的方式納入課程,配合著不同的音樂節奏及肢體變換,將我要他們做的課程目標讓孩子們從中完成。下課時間到了,孩子們玩到欲罷不能,還要求繼續上下去,做老師的還有什麼比這時候更開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