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的工作有部分是擔任自閉症患者的表達性藝術教育工作,接觸到自閉症患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很多,這陣子發現周遭的朋友對於罹患自閉症的朋友仍有許多誤解,成就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僅就我所實際接觸到的大小孩子,及在相關書籍中整理出來的知識和大家分享。我會盡量解釋的口語一點,若有任何進一步的問題都歡迎與我聯繫,若我所知有限,我也會盡快為各位找到相關的資源解答各位的疑問。
在此感謝Zoe、TungTung、smilerr、大鬍子等朋友,謝謝您們為這單元提供問題。
Q1:什麼是自閉症?
A1:依據台灣「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中的解釋:自閉症,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造成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鑑定標準如下:
一、顯著口語或非口語之溝通困難者。
二、顯著社會互動困難者。
三、表現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者。
有一句話說的好-一樣米養百樣人;同樣是自閉症患者,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樣子。當我讀到自閉症是「神經心理」的問題時,我不知道各位讀者的理解為何?有一個洪蘭博士(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講過的自閉症患者的腦造影結果,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我們一般人看到認識的人,在腦部某一區會有活化的顯示,於是大腦就會有一個訊息出來,接著這個人就會跟他看到的人打招呼或互動,但是自閉症患者的大腦活化的地方卻是我們一般人看到桌子、椅子的區域,所以「他」對自閉症患者而言他(或她)只是一個靜物,自閉症患者對看到的這個「人」並不會有任何互動反應。
所以對於「神經心理的問題」,我自己的解釋是:自閉症孩子的腦神經網路如果不是錯接,就是根本沒有通。希望這樣的解釋能讓大家比較理解,為什麼會有「自閉」這樣的名稱出現。
順道一提,國內也有單位在推動希望以「肯納兒」取代「自閉兒」的名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