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ㄏㄡˋ片土司

小朋友問:什麼人姓ㄏㄡˋ

我說,我不知道。

小朋友說,ㄏㄡˋ羿,還有ㄏㄡˋ地毯。

我說,那應該還有ㄏㄡˋ片土司。

小朋回說才沒有。

我說,不信你去問早餐店老闆娘。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植物

學生指著一棵植物問我:老師你知道這是什麼?我說是變葉木啊!


學生露出一個彷彿自己問的太簡單的尷尬笑容,


我指著旁邊的植物問他說:那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學生搖頭說他不知道,反問我:那是什麼?


我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想你會知道所以才問你啊!


學生:吼,老師,你怎麼這樣啦!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內心的價值

以下內容摘錄自「高山上的老頑童」一書。(作者:廖文瑜 時報出版社出版)


作者問達賴喇嘛:全球面臨金融危機,面對這樣的時局,您給世人的建議是什麼?


達賴喇嘛回答:在經濟方面,我們會遭遇更多的艱辛與困境,經濟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所以我覺得經濟風暴會突然間耗損更多的物質,會降低購買的慾望,但是經濟風暴不應該撼動我們內心的價值。那些比較重視內在價值的人,我相信對他們的衝擊就不會那麼大。所以金融海嘯剛好提醒我們,如果只靠金錢是不穩當的,多想想內在、培植內在的價值比較有用。


人們必須要了解物質的價值是無常的,它本來就是起起伏伏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所有的能量和希望都寄託在物質上,那才是災難。所以,內心終極的快樂與滿足,不是基於外在的物質條件,而是建立在內在的精神態度。因此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經歷金融風暴的時刻,不要忘記內心的價值,例如:家庭要更和諧,家人要更彼此關愛,一起度過困難,一起分享成果。這就是內在價值的根本之一,這些外在的物質困頓,都將因為這些內心價值而被克服,這是我的看法同時一個危機或風暴的發生,不應該因此而失掉了希望與決心。


要保有信心。這些外在的逆境一定會持續發生,而克服這些逆境的成就,也同樣會不斷的發生。我們對於正面的事,不應該投注太多的興奮與快樂的成就感;同樣的,對於負面的事,也不該有太多的傷感和不愉快的情緒。


不要放棄希望,保有內心的堅持,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偽裝的雄獅

人的可憐之處在於他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因為他害怕別人知道他沒有愛人的能力

有時候
,或許只是欠缺一點面對自我軟弱部分的勇氣卻得假裝堅強地像一隻雄獅用不可一世的氣勢嚇退所有人

說穿了
他只是一個脆弱以及缺乏安全感的靈魂不知道如何愛人與被愛不知道付出與被信賴的感覺

重點是
當你看穿他的脆弱,他卻又不讓你靠近時你還能為他做什麼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亂碼2010觀後有感

樂手、舞者、燈光設計都是現場即興創作,除了默契和信任之外,個人的文化涵養中的包容與尊重,成就了作品中最可貴的部分。


在看作品的當下,我也在思考即興創作更深的可能性這次的主題是亂碼對創作者而言,亂碼是一種語言,肢體也是一種語言,透過肢體的詮釋試圖讓觀者了解另一種語言(肢體),非常單純的企圖,也讓舞作變的單純。


只是,身為觀舞者的我,要的卻不單純。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報告大腦 我的身體有意識

這陣子發現,常會不自覺地走路疾行,上半身前傾,一副著急的模樣。事實上,我並不趕時間,而且非常有時間。


我聽到了,身體在告訴我,「慢下來,我自己有我的節奏」,於是大腦跟著身體走,不一會兒,大腦又被警告了:「嘿!現在是照我身體的節奏來!」


大腦也委屈,因為他覺得這都要怪習性,因為習性已經習慣如此,即使有充分的時間掌控權,還是會急急忙忙的。


習性也不願意,主人老是想這做那,這都還沒做完那兒又開始了,怎麼能不囫圇吞棗。


主人我,被逮到了,知道錯了:「報告身體,我錯了,現在開始聽你的。」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自閉症每日一問(十一)

Q11:有什麼關於自閉症的推薦書籍嗎?


A11:市面上其實有很多,以下是我看過,認為值得推薦的


一、人人有怪癖/遠流出版社/作者:John J.Ratey, M.D & Catherine Johnson


推薦理由:這本書我只看過其中關於自閉症的篇幅,但我很推薦這篇關於自閉症的介紹,故事中是關於一真實案例在社會中的生存摸索過程,同時也有一些大腦科學對於自閉症的研究發現數據,即使不懂自閉症,也是一個很值得了解的案例。


二、星星的孩子/天下文化出版/作者:Temple Grandin & Catherine Johnson


推薦理由:作者Temple Grandin本身就是自閉症患者,同時也是畜產科學博士,她的成長歷程及其個人與自閉症「搏鬥」的故事讓人捧腹,也為她喝采。Temple Grandin現今幾乎已經成為自閉症患者的代言人,因為其「克服」自閉症的方式,以及個人的成長經驗幾乎都成為自閉症父母想要請教的對象,所以在有關自閉症患者的傳記類書籍中,幾乎都會有Temple Grandin的蹤跡。


三、破牆而出/心靈工坊出版/作者:Steve Shore


推薦理由:作者是個亞斯伯格症患者,目前也從事音樂治療的工作。作者對於他自己求職、進入婚姻的歷程有很詳盡的描述,目前所知自閉症患者走入婚姻的人數屈指可數,跟人人有怪癖中的案例一樣在性經驗上有些雷同的困境,幸運的是Steve遇到了他現在的太太,作者也針對自閉症患者在職場上應有的心理準備及雇主應有的心態和對待有非常具體的建言。


四、我兒惠尼 /張老師出版社/作者:Cheri L. Florance, PH.D. & Marin Gazzaniga


推薦理由:作者Cheri L. Florance本身就是自閉兒惠尼的家長,同時也是一位語言治療師,對於發現自己的兒子竟然是自閉症患者的心路歷程有深刻的描述,因為自己的職業,加上惠尼的一對年幼兄姊,三人竭盡心力地讓惠尼接受適當的引導,讓惠尼的固著行為可以降到最低。對於惠尼從幼稚園開始的「乖張行徑」和周圍師長的互動記錄,一直到惠尼可以跟著家人「平靜的」出遊校園,對於想要了解自閉兒真實情況及其家庭狀況的朋友,是一個非常正向的參考案例。


「自閉症每日一問」單元到此告一段落。再次謝謝ZoeTungTungsmilerr、大鬍子等朋友提供問題,及周遭朋友對這個單元的支持。


延伸閱讀

Q10:該如何看待自閉症的孩子,要如何跟他們相處?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自閉症每日一問(十)

Q10:該如何看待自閉症的孩子,要如何跟他們相處?


Q10:一般人看到身心障礙者總會忍不住多觀看幾眼,因為他們的行為舉止和一般人不一樣,如果你可以接受別人和你不一樣,我想你就可以接納任何人。


每個自閉症孩子的外顯狀況都不一樣,很難有一個妥當的說法告訴你們該如何對待,所以只能從基本態度說起。基本上他們的身邊一定都有大人陪伴,若真遇到狀況,問問他們身旁的大人,你就可以提供「直接有效」的協助。(如果是可以單獨外出的大、小孩子,基本上他們也不會有什麼特別需要協助的地方了。)


延伸閱讀

Q9 自閉 症、肯納症、亞斯伯格症、高功能自閉症有什麼差別?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自閉症每日一問(九)

Q9 自閉症、肯納症、亞斯伯格症、高功能自閉症有什麼差別?


A9:自閉症就是肯納症,名稱是1943年由Dr. Leo Kanner而來,因為他是第一個發表相關研究報告的醫生,所以以他的名字為名。亞斯伯格症的名稱也是來自於德國的一位科學家Dr. Hans Asperger


亞斯伯格症是否為自閉症光譜的一種目前仍有爭議(資料來源:B.S. Myles & R.L.Simpson (94)。亞斯伯格症教育人員及家長指南。台北:心理出版社),目前所知亞斯伯格症的孩子語言和智力通常都沒有什麼問題,其最大的問題是在社會互動上。你可以和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交談,他們也可以對答如流,但在深入交談後你就會發現他們有時候不太聽的懂真實語言和笑話之間的差別,即他們對於言語的絃外之音的理解是有困難的。


有些學者認為高功能自閉症就是亞斯伯格症,但有些學者則不認同,主張有差異的學者認為語文智商是兩者間的最大差別。


延伸閱讀

Q8:自閉症的孩子是不是都擁有特殊才能?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自閉症每日一問(八)

Q8:自閉症的孩子是不是都擁有特殊才能?


A8:我們常看到一些報導介紹自閉症患者有超乎常人的天賦,我們稱之為自閉症專才(Autistic Savants),但是這樣的比例並不高,自閉症專才的出現率僅約患自閉症者的10%。(資料來源: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94)。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閱讀

Q7:自閉症罹患機率及男女罹患比例為何?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自閉症每日一問(七)

Q7:自閉症罹患機率及男女罹患比例為何?


A7:目前約為130~110分之一,並有增加的趨勢。男生普遍較女生多,比例約5:14:1

(也有一個說法是男女比4:3,不過就我碰到的經驗是前者比例比較符合,總之男生是比女生多。)


延伸閱讀

Q6:自閉症患者是否常伴有其他障礙?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自閉症每日一問(六)

Q6:自閉症患者是否常伴有其他障礙?


A6:是的,大多數有語言障礙。


自閉症的孩子多數都是多重障礙,以我所遇過的孩子為例,有自閉症+情緒障礙,自閉症+語言障礙+聽障,自閉症+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自閉症+過動,自閉症+過動+語言障礙,自閉症+智能障礙+肢體障礙等,此外,伴隨癲癇狀況的自閉症孩子也是常見的。


延伸閱讀

Q5:自閉症是疾病嗎?會傳染嗎?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自閉症每日一問(五)

Q5:自閉症是疾病嗎?會傳染嗎?


A5:如前所述自閉症是神經心理的問題,是一種廣泛性的發展障礙,並不是疾病,更不是傳染病。


自閉症的症狀(如較弱的語言能力或固定行為)是伴隨終身的,有些患者經過適當的治療並且持續地進行,對於減輕症狀並提升該有的能力會有幫助,但有些患者若沒有得到相當資源(指家人、經濟、環境)的支持,很多的功能反而容易退化。


延伸閱讀

Q4:自閉症是天生的嗎?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自閉症每日一問(四)

Q4:自閉症是天生的嗎?


A4:是,自閉症是天生的,一般在3歲前就可以被專業醫學鑑定出來。也有一歲半以前就被檢驗出來的案例。


常聽到很多朋友說,「我最近在搞自閉。」,或者有人問朋友說「我最近不喜歡出門,不想跟人家講話,我是不是得了自閉症?」等。這些基本上都是無稽之談,也凸顯了大家對於自閉症了解之不足。


另一方面,因為這次的Q&A我也同時上網查詢,以及驗證我所知道的相關知識,才發現雖然網路很方便,但是知識的傳遞也有很多錯誤的地方,若要真正清楚一個知識,就要追根究底,才能發現真正的解答。


延伸閱讀

Q3:自閉症會好嗎?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自閉症每日一問(三)

Q3:自閉症會好嗎?


A3:自閉症可以因為專業、有系統的治療,進而改善一些症狀,少數人並且能融入社會並獨立生活。尤其早療的效果非常好,也就是要把握發現後到兒童入學前這段黃金治療期。但是到完全「好」的例子,目前尚未被發現。


延伸閱讀

Q2自閉症是如何造成的?為什麼有自閉症?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自閉症每日一問(二)

Q2:自閉症是如何造成的?為什麼有自閉症?

A2:目前醫學文獻上所能找出的成因百分比都還太小,所以無法探究其真正的原因,目前只知是神經心理的問題,至於為何導致如此仍有待醫學科技解謎。


1960年代美國一位居於領導地位的自閉症專家暨心理學家Bruno Bettelheim曾經主張,自閉症是媽媽的錯,這種病尤其應該怪罪於冷漠、拒絕性的母親。並以「冰箱媽媽」來稱呼這些女性,並譴責缺席或軟弱的父親。然而隨著醫學科技的發現,Bettelheim 氏的這個主張已被推翻。(資料來源Debroah Blum(2004):愛在暴力公園。台北:遠流出版社,及維基百科對Bruno Bettelheim的介紹)


所以任何人要將自閉症孩子的狀況,怪罪於父母親冷漠實在是有失公允。


延伸閱讀--

Q1:什麼是自閉症?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自閉症每日一問(一)

我目前的工作有部分是擔任自閉症患者的表達性藝術教育工作,接觸到自閉症患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很多,這陣子發現周遭的朋友對於罹患自閉症的朋友仍有許多誤解,成就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僅就我所實際接觸到的大小孩子,及在相關書籍中整理出來的知識和大家分享。我會盡量解釋的口語一點,若有任何進一步的問題都歡迎與我聯繫,若我所知有限,我也會盡快為各位找到相關的資源解答各位的疑問。


在此感謝ZoeTungTungsmilerr、大鬍子等朋友,謝謝您們為這單元提供問題。


Q1:什麼是自閉症?

A1:依據台灣「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中的解釋:自閉症,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造成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鑑定標準如下:

一、顯著口語或非口語之溝通困難者。

二、顯著社會互動困難者。

三、表現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者。


有一句話說的好-一樣米養百樣人;同樣是自閉症患者,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樣子。當我讀到自閉症是「神經心理」的問題時,我不知道各位讀者的理解為何?有一個洪蘭博士(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講過的自閉症患者的腦造影結果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我們一般人看到認識的人,在腦部某一區會有活化的顯示,於是大腦就會有一個訊息出來,接著這個人就會跟他看到的人打招呼或互動,但是自閉症患者的大腦活化的地方卻是我們一般人看到桌子、椅子的區域,所以「他」對自閉症患者而言他(或她)只是一個靜物,自閉症患者對看到的這個「人」並不會有任何互動反應。


所以對於「神經心理的問題」,我自己的解釋是:自閉症孩子的腦神經網路如果不是錯接,就是根本沒有通。希望這樣的解釋能讓大家比較理解,為什麼會有「自閉」這樣的名稱出現。


順道一提,國內也有單位在推動希望以「肯納兒」取代「自閉兒」的名稱。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表達性藝術教學之應用材料篇-報紙(二)

報紙也可以用在節奏與聲音:


讓孩子每人拿著報紙,各自發展出一種聲音。例如:雙手拍打報紙是一種聲音,撕報紙是一種聲音,揉報紙也是一種聲音,把報紙整張攤開往空中一抖也是一種聲音,一疊摺好的報紙掉到地上或拍手各是一種聲音,把報紙踩在腳下摩擦地面也是一種聲音算算看我們做出幾種聲音了。


接下來老師只要像交響樂團的指揮一樣,指到哪個同學,那個同學就發出一次(拍)聲響,指一次就出一次聲音,「報紙交響樂團」就正式成立了。老師示範完還可以讓孩子輪流當指揮,除了訓練孩子的節奏感也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和反應力喔。


這個遊戲還可以有進階版,就是沒有指揮,一切靠同學的默契和節奏感,由一個同學首先做出固定的拍子,然後一個加一個陸續進來,合成一個節奏性豐富的樂章。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表達性藝術教學之應用材料篇-報紙(一)

報紙在表達性藝術教學中是非常好用的素材,便宜又容易取得,從報紙發展 出來的教學非常的豐富多元。


在戲劇上,它可以是一個故事的起源當中的元素,例如:「我小時候最難忘的一件事就是在家附近看到眼鏡蛇,然後….。」這時候就可以用報紙簡單的「撕出」或「捏出」蛇的樣子(如下二圖)。





這個被撕出來或捏出來的蛇,已經具備成為美術作品的基礎,進一歩更可發展成道具大型佈景,或平面美術雕塑作品。


記得有一年受邀演講如何簡單做一齣戲,就是用這個方法。


那幾年配合教育政策,學校開始教授藝文課程,但是很多的老師本身對戲劇一知半解,卻被要求期末要呈現一齣戲,真是完全不知從何開始。於是就用這個方法,讓老師們可以收集故事加以串聯改編以為故事架構,又可以從中發展道具、佈景,角色又可以確定,對老師和演出的同學來說就輕鬆多了。

我被加油了

這天,我實在沒力氣了,連著十分鐘要撐著孩子的身體不能讓他往下趴倒,偏偏孩子沒耐性又一直想掙脫


實在抓不住了,我們兩個同時都倒在地板上,還好孩子就倒在我身上。


我告訴孩子:「好了,老師真的沒力氣了,你要給老師加油才行!」我捧著孩子的臉,認真的對他說,「看我,跟我說加油。」


只見孩子悠悠的把眼睛轉過來,嘴巴念念有詞地,雖然沒有聲音,但是我知道:「我被加油了!」

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一人獨釣一江秋

翻到以前隨手記下的一首七言絶句 卻不知作者與詩名

一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杯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這樣算有治療到嗎?

前幾天跟幾個同學聊到做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甘苦,讓我回想到年初時曾經去參加一個表達性藝術治療研討會,其中一個做青少年戲劇治療的老師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說,有一天他接到派出所打來的電話,原來是要去保釋一個學生,到派出所的時候,那學生很認真的跟他說:「老師,這次我有聽你的話,以前我都直接斷人家腳筋,這一次我祇把他腳筋砍傷而已。」

這位老師自己感嘆,這樣算有治療到嗎?

星星王子

這天,大孩子又出現了。我一上樓就看到他穿著佈滿星星圖案的T-shiirt,便對他說:「你今天把星星帶來了。」便在徵求他的同意後叫他星星王子。

他照例又問了我一些××台天空家族的事情,這次又加了一些水果家族,然後又提到了其中一個水果哥哥去上益智節目,並把聽到的題目拿來測試我們幾位老師。

就這樣聊一陣子之後,話題轉到了他的外表,我順勢地問了他一句:「你覺得你比較帥?還是我們的男老師比較帥?」

大孩子很認真的把在一旁的男老師的眼鏡拿了下來,端詳半天後說:「我覺得我比較帥,因為我的眼睛是外雙眼皮,男老師是內雙眼皮;而且我的臉上沒有痘痘,所以我比較帥。」

多麼有邏輯又誠實的回答。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我看醫生

有一次,班上的一個孩子到了上課時間還沒出現,才正要請問行政人員時,另一個多重障礙的孩子(聽障、語障、加上自閉症),用著模糊的聲音說到:「我不舒服。(註)」

因為這孩子那陣子常上課上一半跑去大號,我說:「你身體不舒服嗎?要拉肚子嗎?」

那孩子繼續用模糊的聲音說到:「××看醫生。」

由於孩子沒有任何暗示性的動作是要去大號或肚子不舒服,所以我繼續猜測著說:「你去看醫生?」

孩子依舊重複著說:「××看醫生。」

我又說:「你剛剛去看醫生?」

孩子還是重複著那句話:「××看醫生。」

這次我終於聽出來了,因為其中一個音很像是沒出席的孩子的名字,於是我說:「○○去看醫生,所以沒有來是不是。」

孩子終於鬆了一口氣,因為我聽懂他的話了。

我趕緊稱讚他會幫同學請假並跟他道謝讓我們知道○○請假,另一個在場的老師也趕緊教他正確的說法。這次的對話對孩子和我來說可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呢!

註:自閉症的孩子常常會不清楚代名詞的使用。如:你、我、他的使用,如果你跟孩子說:「跟老師說再見。」很多孩子會跟著你說:「跟老師說再見。」若又加上構音障礙(找不到發聲位置)往往需要從孩子的隻字片語中去猜測他真正想要表達的。